2025-01-07
银行科技一直走在各个行业科技创新的前沿,其特点在于丰富的数字化业务与快速升级迭代。尤其近年来银行、证券等新业务场景的不断迭代更新,对数据中心的灵活性、算力与服务提出更高要求。
面对业务模式不断创新与数据量的高并发激增,分布式架构正逐渐成为金融行业的存储“新贵”。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中提出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八大任务,其中明确指出“加快云计算技术规范应用,稳妥推进新型系统向多节点并行运行、数据分布存储、动态负载均衡的分布式架构转型。”
分布式架构的开放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和扩展性等优点可以有效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但在当前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实践和IT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法论中,集中式存储架构因其数据高可靠、高安全性及快速响应的特性仍然受金融行业客户“青睐”,占据行业主流地位。
金融业务应用系统的多样性,决定了数据存取的多样性,从而也决定了对存储设备选择的多样性。集中式存储与分布式存储到底有何区别?金融行业客户在建设信息系统的基础架构时,选型应该如何选才能选好,选对?
存储方式的差异是构成超融合架构与传统虚拟化架构之间的核心区别,同时,存储方式的转变也导致了两者在数据可靠性、安全性、扩展性和兼容性等方面的不同。
集中式存储采用RAID机制保证数据可靠性,通过多控制器架构实现故障切换和负载均衡。架构分离使得计算和存储故障互不影响。硬盘故障时,数据重构时间较短,能够快速恢复服务。
而超融合依赖多副本策略,将数据分散存储在不同节点上。虽然提高了数据的物理安全性,但一旦节点出现故障,可能影响整个节点的虚拟机和服务性能。数据重构时间较长,恢复服务相对较慢。
集中式存储不仅具备RAID保障数据物理安全,还通过快照、克隆、复制等软件功能保证数据逻辑安全,双活技术可进一步保障业务连续性。超融合主要采用纠删码的数据保护方式,主要保护数据的物理安全,对于数据逻辑安全的保护手段相对较弱。
集中存储双活容灾架构保障业务连续性
兼容性:
虚拟化和集中式存储可以兼容市面主流服务器存储,存储稳定性高,不易绑定。对于企业而言,可以轻松融入现有IT环境架构,降低迁移和整合成本。
超融合架构对服务器、CPU、阵列卡、磁盘的兼容性要求较高,部分超融合方案不支持数据中心中原有的外部存储,容易与原有超融合厂商形成绑定。
从部署方式、性能、运维等更多维度的对比,详细可以看下表:
根据存储方式的差异点选择适用场景。虚拟化解决方案适用于需要高弹性和高负载业务的场景,如金融行业交易类、分析类等业务。其高性能的块服务在处理小文件和高IOPS访问时具有显著优势。虽然建设成本相对较高,但在需要高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场景下表现更佳。
而分布式存储适合业务负载较低的场景,业务种类和配比比较固定,系统规模较小的场景,如测试平台、边缘计算节点、一般管理类业务等。其文件形式的存储服务在这些场景下表现出色。在处理小文件频繁访问时可能不如磁盘阵列高效。
在选择时,金融行业客户应根据自身业务需求、技术实力和成本预算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往期回顾:
了解更多云宏教育信创案例
立即拨打客服热线
扫码关注云宏官方公众号私信发送“5”
即可获取获取《VMware无感替换迁移指南全解析》
扫码关注公众号-云宏WinHong
7*24小时服务热线
400-6300-003